2023年全球经济显著放缓,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日期:2022-12-18   浏览:3049   来源:党建活动网  返回列表

回望2022年,在疫情重新开放提振作用减弱、财政和货币紧缩政策加码、俄乌冲突冲击能源格局等多重压力下,全球经济增速急剧放缓,衰退担忧日益升温。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受多重冲击显著放缓、动力不足、下行压力增大,其主要因素是全球性的通胀、仍然存在的疫情和地缘政治不稳定。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扮演着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动力源”。

全球经济正面临30年来最糟年份之一,放缓至2.2%

2023年,由于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冲击继续刺激通胀,新冠肺炎疫情继续造成挑战,将进一步增加全球风险,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走势将出现分化。预计美国将勉强避免经济衰退;英国和欧元区经济衰退似乎无法避免,面临能源供应和需求方面的问题以及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压力,欧元区通胀将推高至12%,英国通胀将推高至11%的高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可能发生一系列足以造成持久伤害的金融危机,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因具有弹性将避免深度衰退。今年以来,中东欧和拉美部分国家率先开始大幅提高利率,部分地区的通胀率正在下降,特别是巴西。但中东欧仍面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高通胀和货币紧缩持续的风险。总体而言,2023年世界经济不太会出现深度衰退。

世行最新的综合研究报告《全球经济衰退迫在眉睫?》显示,随着多国央行纷纷加息应对通胀,2023年世界可能走向全球性经济衰退。预测印度增长6.9%、俄罗斯为负增长-4.5%,日本增长为1.2%;2022年11月22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经济前景继续恶化,美国增长0.5%、欧元区增长0.5%、英国增长0.4%,预计未来一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至2.2%。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所指出的:“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根本性转变,即从一个相对可预测的世界转向一个更加脆弱的世界。”

中国经济将继续发挥稳定器和动力源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的历程中不断取得发展,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和贸易大国。中国不仅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经济奇迹,更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近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保持在30%左右,连续1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居第一。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了18%以上。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发费用是2012年的2.7倍,基础研究费用是2012年的3.4倍。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十年上升了22位,是世界各国中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中国为每年的全球经济增量贡献30%以上,构建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与世界共享资金、技术和市场等,中国的科技创新不断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全球市场”。以上月刚刚举办的第五届进博会为例,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35.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9%。新加坡《联合早报》引述称,2013-201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28.1%。有关测算结果表明,2013-2016年,如果没有中国因素,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将放缓0.6个百分点,波动强度将提高5.2%。

2023年中国经济将取得超过5%的增长

2022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2023年经济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深度融合在一起。企图把中国经济发展看作“威胁”和“挑战”,试图把中国挤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使中国与世界经济“脱钩”,既不可行,也害人害己。

著名经济学家斯科特·约翰逊认为,中国发布防疫“新十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调整防疫措施的速度快于预期,再加上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2023年经济将取得整体好转,预计增长超过5%。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报告认为,到2040年,中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彼此融合,有望创造22万亿至37万亿美元经济价值,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15%-26%。一个经济运行更稳定、增长质量更高、增长前景可期的中国,将对世界经济发展长期利好。

中国共生(智库)国际研究院 执行院长、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陈新光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上一篇:陕西富平优质柿饼出口韩国拓宽市场助农增收下一篇: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科技创新路上,他们加快脚步>
0.071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
ad-left
ad-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