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顾靓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艺)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橱窗。近年来,“博物馆热”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在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物前驻足。
“从博物馆建设数量和公众参与度上,博物馆的确‘热’起来了。”但在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看来,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数量相比,我国博物馆总量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大众的参与也需要从直观的欣赏逐渐转到对文物深层次的价值关注上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国家博物馆供图
王春法观察到,近年来,在国家对文博事业的高度重视下,博物馆发展速度加快。他介绍,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备案博物馆的总量达到6183 座,近几年以每年新增 200 多座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把参观博物馆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为一个展到一座城,为博物馆长途旅行”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我们需要在量的合理扩张和质的大幅提升之间求得更好的平衡。”王春法说。
王春法表示,要使博物馆的结构功能进一步优化,公众参与层次加深,需要让博物馆里的文物一个个“活”起来,就是让文物“走”出来、“动”起来、“转”起来、“变”起来。
推动深度学术研究,让文物从库房里“走”出来。王春法说,让文物走出库房,前提就是要对文物进行深度的学术研究。文物走出来不只是摆出来被欣赏,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研究,对文物隐藏的价值充分挖掘,让人们看到器物背后的内涵。
创新展览方式理念,让文物真正“动”起来。“博物馆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王春法表示,策展能力是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今信息发展技术快速发展下,博物馆的展览应更充分地应用各类技术手段。
促进文物流转巡展,让文物能够“转”起来。王春法说,文物不能只在每个博物馆中的库房到展厅之间梭巡,它们需要通过巡展,循环在在不同区域的博物馆之间,使更多的观众有机会接触了解到文物藏品。
运用多元艺术形式,让文物可以“变”起来。王春法提到,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全方位观看欣赏,例如,博物馆的虚拟展厅给观众带来了更加沉浸的体验。舞台表演等艺术形式也让文物与多种元素有效融合,“河南卫视节目《唐宫夜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电视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等,都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在王春法看来,智慧博物馆不只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而要推动整个博物馆的格局重塑、流程再造、组织重构。要让技术变革和体制变革有机结合,让观众看得更清楚、更明白、更过瘾。
王春法表示,中国国家博物馆计划推出一个智慧展厅,初步定在4月对公众开放。届时将全方位展示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融合的全流程,实现智能化展示与远程交互看展,在新的探索中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