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题: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深刻领会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创新篇
新华社记者张泉、王琳琳、温竞华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新时代10年,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攻坚克难集智攻关 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45项新变化!长征二号F遥十五火箭焕然一新,整装待发。
11月21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近日将择机发射。
“经过10年来的技术改进,本次执行载人发射任务的火箭飞行可靠性评估结果为0.9894。”长征二号F遥十五火箭副总设计师刘烽信心十足。
作为航天员“专列”设计师,刘烽如数家珍:10年间,10余位航天员进入太空,太空交会对接用时从44小时缩短到个位数,而航天员驻留时间则从13天增加到6个月。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新时代10年我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一个缩影。“嫦娥”揽月、“天问”探火、C919翱翔蓝天、“奋斗者”号深潜海底,共奏我国创新乐章的强音。
10年来,我国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一万亿元增加到二万八千亿元,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为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创新不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是难上加难,新型举国体制给了我们攻坚克难的底气。
10909米!这是“奋斗者”号创造的我国载人深潜纪录。极端恶劣的深海环境对潜水器抗压能力、操控性能、通信系统的考验,无一不是世界级的科技难题。
面对挑战,我国组织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近千名科研人员开展协同攻关,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奋斗者”号部件的国产化率超过了96.5%。
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被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上升了23位,跑出了“中国速度”。
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松说,“我们将牢记使命担当,树立科技自信,勇攀科学高峰,为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作出贡献。”
原创性成果接连涌现 开辟新赛道形成新动能
实时更新的天气信息、无人机配送、自动探测存放量的垃圾桶……新时代的北斗,正照亮中国人的智慧生活。2022年上半年,仅在手机地图导航中,北斗定位服务日均使用量已突破1000亿次。
“北斗产品、技术已经在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得到应用,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成体系推动北斗应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斗系统进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12月,完成19颗卫星基本星座部署;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系统进入全球化发展新阶段。
11月4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约4700亿元人民币,北斗正为各行各业赋能。
“中国天眼”接连取得重大发现,“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持续刷新认知,国际首个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网发电……10年来,一批“大国重器”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基础研究领域原创性成果接连涌现,助力我国在科技发展新赛道上加速迈进。
高水平创新成果正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走进天津港,自动化桥吊齐舞,无人集卡往来,运输机器人穿梭,智慧化的世界大港一派繁忙。
全球首个技术可控的“智慧零碳”码头、全球首个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近年来,天津港用一系列创新成果,给出港口升级的“中国方案”。
创新驱动的智能化发展也让天津港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年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2000万标准箱大关。
“虽然码头上见不到工人,我们的作业效率却越来越高。”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信息部副经理刘喜旺说,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我们将继续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持续推动港口智慧绿色转型升级。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一些前沿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部署了一批重大项目和科研专项,包括量子计算、新一代飞行器、新一代储能电磁、6G通信等。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推动‘从0到1’的原创探索计划,切实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源头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谦说。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 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深夜的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芯片净化厂房里依然灯火通明。副院长张力江正和团队分析论证新一批次更高标准汽车芯片的工艺难点。
这是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百人团队。多年来,他们瞄准第三代半导体芯片持续攻关,建立起国际领先的氮化镓工艺平台,研制出国产化GaN射频芯片,满足了一批国家重点工程的需求。
“没有尖端人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创新。”张力江说,自己和团队赶上干事创业的好时代,要加速探索芯片自主创新。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
10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升,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人才体系。
与此同时,我国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通过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投身科研;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021年度和2022年度,中科院、财政部联合开展的“青年团队计划”共发布103个重大科学问题“榜单”,组织精干青年团队申报“挂帅”。两个年度共有80个青年团队入选,产出了多项代表性原创成果。
入选“青年团队计划”以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和团队围绕“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固氮的机理和改造”持续攻关,相关成果为减少作物对氮肥依赖,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揭榜挂帅’能为团队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让年轻人有了冲击科学难题的底气,加速了人才成长。”王二涛说,自己将和团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日前,科技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旨在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试点聚焦“四个面向”,致力于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为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