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8日电(记者杨彦帆)“十条优化措施出台后,各地迅速行动,制定具体的落实举措,精准划定高风险区,优化核酸检测,调整隔离方式,按规定取消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取消健康码和行程码等等。”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要按照国家防控措施,科学精准抓好落实。畅通“接诉即办”渠道,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第一时间回应解决。要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进行健康情况摸底,分级分类提供健康服务。
十条优化措施指出,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分级分类管理工作,是优化措施中一个重要内容。对于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没有基础性疾病或者基础性疾病处于稳定期的人群,可以进行居家自我照护;重症或者有重症风险的患者要收治到定点医院,为了确保这部分患者的救治,要求选择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的医院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同时配足配强医务人员。
据介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对居家照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大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可以居家治疗,少部分有严重基础病的患者可能需要到医疗机构就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说,居家观察需要一定的基本条件,包括有独立的房间等。如果只有一个房间,家里又有卧床老人、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就不适合居家。
王贵强表示,居家后要定期测体温,观察自己的各种症状,如果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可以对症用一些药,按药品说明书服用,也可以咨询社区医生或者通过互联网咨询医生来合理使用。若出现呼吸困难和气短,经过药物治疗以后仍然持续发烧,原有的基础病加重、用药控制不住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新措施发布之后,如何统筹日常诊疗和新冠患者的救治?郭燕红介绍,在这方面做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和统筹。已经指导各地强化医疗救治床位准备,扩增救治资源,特别是制定了分级分类诊疗策略、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二是科学精准做好医疗机构疫情防控;三是要加强信息公开和沟通工作。要求发热门诊和医疗机构的一些情况,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四是要求基层社区对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孕产妇、定期血液透析等特殊人群实行台账式管理。
十条优化措施提出,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缩小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一是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二是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三是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四是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开展抗原检测。此外,还要求对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按照二十条优化措施有关规定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老年人和儿童是疫情防控过程当中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而老年人又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高风险人群。”郭燕红说,在十条优化措施中特别提出,进入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仍需要查验核酸检测证明包括健康码,这样能够大大降低将病毒带入这些机构的风险。同时,这些机构平时要做好预防性措施的落实,做好相关的预案。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硬隔离”措施,十条优化措施明确要求,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确保群众看病就医、紧急避险等外出渠道通畅。贺青华表示,采取“硬隔离”、一封了之的做法不是精准防控,而是懒政怠政、置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要坚决制止。对于确定需要封控的区域,一定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到位,对隔离人员要用心用情、关心关爱,封控的同时要加强上门服务,做好生活和正常医疗保障。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当发现“混管阳性”以后,相关部门会尽快通知到混检人员,落实就地隔离措施,同时尽快安排人员上门采样复核。与混检阳性人员同楼栋、同单元的人员不需要实施临时封控。当复核结果是阴性后,混检人员马上解除隔离措施,如果复核是阳性,要及时落实管控措施,根据现场流调和风险研判结果及时管控密接,划定风险区域,做好相关的疫情处置工作。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