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和热议。这次被民间称为“新十条”的防控优化措施,是在“二十条”发布后不久出台的,它聚焦优化、强调精准,对百姓关心的核酸检测,阳性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管理,高风险区的划定封控,老年人疫苗接种和群众就医用药保障以及学校疫情防控和涉疫安全保障等防控工作进行了进一步优化。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推出“新十条”? 优化是完全放开吗?各方都做好准备了吗?
优化后的“新十条”防疫政策明确规定: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无症状感染者、轻症病例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居家隔离。
这些政策引发连锁反应:一方面,多地政府在对管控措施优化调整,另一方面,恐慌焦虑在一些民众心里蔓延。
记者:有人担心是不是太快了,如果说这样的话,后面会不会出现更大面积的感染,比如说阳性的人可能会更多,确实是这个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肯定有风险,也就是要有人被感染了。但是我们看你感染以后通过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它毕竟造成重症的感染者还是少的。我们国家现在所做的“二十条”的优化,包括“新十条”,它都是基于证据的,都是基于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所做出的调整,最终它会使我们的防控更加精准,更具针对性,也使防控能够更好地来平衡好和社会经济发展这些关系的一个举措。
从2020年1月第一次被检出发现至今,新冠病毒发生了多次变异,阿尔法、贝塔、德尔塔演变到如今的奥密克戎,其变异株BF.7进化分支成为国内的主流毒株。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新冠原始毒株平均每个人传播2到3人,那么到阿尔法的时候,平均每个人传播4到5人,到了德尔塔就传播5到6人,到了奥密克戎,现在流行的BF.7从这些传播系数来看都是在逐渐增大,传播速度在增快。BF.7最快的纪录达到18,就是最快平均每个人能传18个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是流感的6到8倍。
一直密切监测新冠病毒的专家学者们发现,虽然现行流行的奥密克戎BF.7传染性极强,但是致病力已经大大减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原始毒株,特别是德尔塔,德尔塔的名声不太好,它不仅传染性强,而且还会有一些病人的重症比例也比较高。到了奥密克戎以后,经过不断地变异就比较温和了。从临床上看BF.7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它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中低热,甚至包括打喷嚏,流鼻涕,还有是嗓子疼,不舒服,也就是说至少会在90%以上是上呼吸道症状。从实验室和临床看,它侵犯到肺的比例还是很低的。正因为它这个病毒的变异主要在上呼吸道,不到肺,所以也就谈不上产生重症,因为只有到了肺有肺炎了以后,它的发展才会引起呼吸衰竭、肺炎,才会形成这种重症。所以说整个重症、危重症的比例,包括它的病亡率也都是比较低的,
在新十条中,疫苗接种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除了强调坚持应接尽接原则,更将老年人接种放在重中之重,强调聚焦提高60岁到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疫苗接种为什么如此重要?在政策调整之后,它对于民众防护和疫情防控来说意味着什么?
三年来,我国拥有了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持续提升,疫苗研发和接种取得积极进展,开展新冠疫苗接种超过34亿剂次、超过13亿人,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虽然说疫苗预防感染的效果没有我们期望的那么好,但它仍然能够预防感染,特别是减少重症和死亡。中国香港的数据就显示,打了三针加强针的和没打的比,死亡的风险减少了97%。同样我们用上海60多万的数据,就是打了疫苗的和没有打的相比,60岁以上老人的死亡的风险也减少了97%。所以打疫苗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疫苗接种以后,虽然我们抗体测不到了,过了一年半年抗体可能测不到了,但是一旦病毒入血以后,会快速激活身体的免疫系统,会激活你的免疫反应,快速组装成新的抗体,细胞免疫阻断病毒进入细胞导致的进一步繁殖。疫苗接种肯定是有用的,只要接种过,他的重症和死亡风险就降低。
为了更好地推动疫苗接种工作,国家专门研究制定了《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四类新冠疫苗禁忌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所以目前定的就是四个人群是不打或者暂缓不打。一个就是对疫苗有严重过敏反应的,所谓严重过敏反应指的什么呢,出现过敏休克、出现喉头水肿的,危及生命的,这是不能接种的,其他出现荨麻疹等等这些,这都不算严重过敏反应,没有问题的。第二人群,就是各种急性感染疾病发热的,发热期不要打,因为发热本身就是炎症过程,打了疫苗本身就是诱发机体的炎症过程,所以可能有冲击,这不是不打,而是暂时不打。第三个就是各种基础病急性发作期也是暂缓打,也不是不打,比如说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出现脑出血了,脑血栓了,包括肿瘤化疗等等这些,急性的救治阶段暂时不打,等稳定以后再去打。最后一种情况就是终末期的病人,很晚期了,就先不打了。
研究数据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75岁以上的老年人、85岁以上的老年人相较于年轻人来讲,感染新冠肺炎以后重症的风险分别是5倍、7倍、9倍,死亡的风险分别是90倍、220倍和570倍。8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一剂疫苗都不接种,有的研究证明它的死亡风险大概就是14.7%。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那么如果我们看一看今年,发生重症将近90%都是发生在60岁以上的。危重症就是有可能造成死亡的,全都发生在60岁以上,危重症的都是在60岁以上。
相关研究显示,80岁以上老人如果接种了一剂疫苗,死亡的风险就降到了7.16%。如果接种了三剂疫苗,死亡风险就降到了1.5%,与没有接种疫苗相比,接种三剂疫苗,死亡的风险下降了9.3倍。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你只要打了疫苗,你感染的风险就会减少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老人都打了疫苗,你这种风险是可以规避掉的,是可以不发生的,那为什么我们不去利用这样好的医疗资源,把这种风险规避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现在我们对打疫苗也开了很多绿色通道,包括上门对居家卧床的老人接种疫苗,包括老年人自己自愿,家属也要督促老年人去打。
“新十条”公布当天,记者在北京街头随机走访了几家药店,都见到了类似的居民排队买药景象。
在街头采访时我们发现,大多数民众对于一旦感染了奥密克戎,要怎么去处理,其实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才匆忙地跑去药店囤药,可是目前的状况需要如此吗?对于奥密克戎,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有哪些科学的认知和行动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实际流感和新冠现在目前区分起来难度是很大的,流感本身也是上呼吸道感染,新冠也是上呼吸道感染。就是都是出现发烧、咽喉痛、鼻塞、肌肉关节酸痛等等这些,这些表现都是非常类似的。但是流行病学这块可能很重要,就是周围有没有得新冠的,有没有得流感的。我们诊断传染病,这都属于传染病,首先看流行病学,有没有密切接触这个过程,如果有,你家里人得新冠确诊了,或者你周围人确诊了,那你新冠可能就很大了。
针对奥密克戎BF.7的临床症状,民众是否需要囤药?两位来自医疗一线的专家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就怕抢购,比如你抢购了十人份的量,没必要,别人也拿不到了,就是恐慌状态了。所以在这里还要反复强调,大家不要恐慌,平常心对待新冠病毒感染,同时备一点一般的药就可以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因为现在奥密克戎分支大多是无症状,90%是无症状和轻型。无症状你除了核酸阳性你没有任何症状,所以是不需要治疗的。第二个轻型,比方说上呼吸道我有点咳嗽,中低热还不是高热,嗓子不舒服。这种轻微症状同时也是不需要用药的。当然你要是高热,比方说38.5℃以上,体温很高了38.5℃以上。第二个我咳嗽影响我的睡眠、影响我的生活。类似这些症状比较重,你可以对症处理一下。比方说退烧、止咳这些,这些是可以的。如果再加重,你在家你也不可能会处理,你还是得上医院。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好度,你的病情在哪个阶段。不是说我一阳性就要用药。
医疗专家强调,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退热药、止咳化痰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对普通型或者有进展为重症风险因素的患者,可以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抗病毒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此外,中药在病毒性感染治疗过程中有独特的优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我们有一些治疗感冒的中药,尤其是治疗风热感冒的,你看里面的说明书,有疏风、清热、解表、化湿、清瘟,具有这一类任何2—3个功效的中成药物,我们都可以来服用。
“新十条”中,首次正式明确提出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同时对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5天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第5天核酸检测阴性后解除隔离。
紧接着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则明确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哪些情况可以居家治疗、居家治疗期间该怎么做、如何进行对症治疗、符合什么条件可结束居家治疗等问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居家我们也强调有一定的条件,比如你家里就一个房间,还有老人,甚至还有卧床的,那就不适合居家了。老年人、有基础病的人马上就被感染了,那风险就很大了。家里比如说有个两居室,你有个独立房间,这就可以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如果有条件一人一间是可以的,没条件你至少保证阳性病人是独立的,包括物品、接触、洗手、消毒这些工作做都好。实际上用75%酒精擦就行,不用到处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要戴口罩,自己在自己房间里面可以不戴,但是保持通风等等,和家里人接触的时候一定要戴口罩。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感染者多采用居家隔离治疗的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感染者需要去医院治疗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有一类人,我们把他叫脆弱人群,比如年龄65岁以上,你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肾脏系统疾病,你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者你有肿瘤,甚至这些晚期肿瘤这些。包括还有一些属于免疫人群,比如他长期吃激素、吃免疫制剂。还有比方说晚期妊娠的,她需要生孩子。有一部分是刚生完孩子这些人群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人群。有一部分,他阳性以后基础疾病,比如我刚才说的这些病会加重,这些人群就得去医院。因为现在国家卫健委要求,包括各级省市卫健委要求要综合医院,对这些核酸阳性病人开放。每家医院要有相对独立的缓冲空间来接诊这些患者,而且也要求不能拒绝接诊这些阳性患者,对于综合医院,因为综合医院学科齐全,每个专业都有。像过去那些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没有那么多学科。所以我们建议,包括相应的文件也已经下发,要求这些有基础疾病的、病情不稳定的核酸阳性患者得去综合医院就诊。
近日,各地有多家医院被定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定点医院主要针对的又是什么样的人群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还有一类人群,也就是这些高龄的脆弱人群。他的基础病是稳定的,比方说我的心血管、脑血管、肾脏,相应的这些疾病是稳定的。这一部分人群,因为他也属于脆弱人群,居家隔离他也掌握不好,所以这部分人群是可以去定点医院的。
12月7日,“新十条”落地,伴随着社会面管控逐步放开,疫情也来势汹汹,作为新冠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医院,作为医院“第一哨”的发热门诊,都在经受着极大的考验。12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必须“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同时也要求发热门诊要扩大接诊空间,配齐医护力量、提升接诊能力,不能够随意关停,保证诊疗工作能够平稳有序地开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近期发热门诊患者明显增加,并且阳性病例明显增加,因为这种大量病人出来以后,医疗资源会出现一定的挤兑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说。尽管我们做各种预案,但是从全世界来看,包括日本卫生医疗条件那么好,包括韩国包括美国等等都会出现一定的病人大量暴发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医疗资源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社会防控降一级,医院防控升一级,社会防控常态化,医院防控最高。因为所有传染病的风险,医院会成为传染的风险地,我们既要保护好我们的病人合理分化,同时我们要保护医生护士。医护人员的保护能力和保护的形式要加强了,除了我们的急诊科、发热门诊会碰到阳性的人员之外,实际上我们的普通门诊依然会有阳性,因为有很多是无症状的,也会出现的。所以对我们所有的医生,他们的自我保护要加强。
几位在医疗一线的专家都向我们谈到,医院一旦发生医务人员感染,可能都会面临人力不堪负荷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整个医疗体系的联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首先保证正常的诊疗,特别是急诊包括急诊手术,这个肯定是要保证的。第二个,阳性病人分三个层级继续分流,慢性病还是倡导大家在社区,病情稳定你在社区进行拿药,坚持你的规律用药就可以了,这样那些大的医院三级医院相对负荷也会小一些。
为全力保障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重症风险较高的感染者及时救治,构建更加科学有序的就医秩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2月7日发布《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明确了分级诊疗流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引导患者基层首诊。若患者病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则应当在医联体牵头医院指导下,及时转诊至有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实际我们现在希望把病人留在家庭留在社区,避免到大医院。基层能力强了,病人留在基层,留在社区,留在家里,让大医院能够正常的诊疗,才能有效应对这种新冠疫情造成的各种冲击。
优化新冠防控措施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降低疫情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些新举措,将有利于保障企业快速复工复产,也将更好地保障基本民生。
而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重点保障重症和高危人群的救治,则更好地统筹新冠防控和正常的医疗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我们并不是说完全把它放开,我还是要采取适度的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要严防大规模的疫情的暴发和反弹。我们手上一直是拉着一根缰绳的。我要把它控制在我的医疗资源、我的应对能力、我的抵抗力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太多了,适度的社会和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就要更严格一些。如果反过来在我的可控之内,那我就可以放松一些,这样实际上在这种调整当中最关键的是要平衡好我们的能力、我们的资源和这种疾病它的发生发展的这种关系。
“新十条”聚焦优化、强调精准,对包括幼托机构、中小学在内,进出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等特殊场所仍需提供核酸阴性证明,查验健康码。对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集中隔离场所的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补充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以及商超、快递、外卖等从业环境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高风险区人员也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酸检测。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中小学等这些场所是特殊的,一方面,养老院、敬老院是以老人为主,这一部分如果受到新冠的影响,对他们身体的伤害是比较大,所以是特殊保护。像学校还有一些其他人员集中的这些场所,由于人员数量大,如果疫情传播进去以后,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很快扩散,就会造成恐慌,所以影响比较大,那么对于这些场所加强防控应该是必要的。防控措施要到位,但是不能过头。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 米锋:这十条措施是为了持续提高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执行中要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不搞层层加码。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李斌:我们将继续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走小步、不停步,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其实这块主要的情况是基于防控的理念来决定的,我们中国的防控理念从疫情的一开始总书记就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再者一个,制度的不一样也就决定了一个社会对这种重大疾病的组织动员能力,他的应对整个机制的快速反应能力又是不一样的。你看我们最困难的时候,2020年突如其来那种遭遇战,我们做了一个闭卷考试我们都能取得胜利,后面到阿尔法、贝塔、德尔塔,一直到现在的奥密克戎,重症的比例是在下降的,病死率也在下降的。在我们人群疫苗的接种,我们药物的供给,我们整个的应急指挥体系,医疗卫生系统我们的一些准备包括救治能力,特别是老百姓的一些健康素养、健康行为、健康知识的提升,积极参与,所以这是我们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所以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我们能战胜这种疾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很多传染病都有一定的规律,但是新冠这个规律目前还真没有摸透它,原因就是它不断在变异。但是总体趋势来看这个明确的,就是一般病毒的疾病也好,传染病也好,它都是致病力都是在衰减,这是个不变规律,这一定是这样的。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这种病毒是在变的,变是它的一个常态,我们时刻关注它是怎么在变的,我就因时因势进行优化完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为什么我们人类要和这些病毒、细菌还有各种其他的微生物要赛跑呢?那就是大千世界这种微生物它是始终存在的,它稍微一些变异可能就对我们人类有影响。但是人类也在通过不断地适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免疫力,也战胜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这三年实际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也做了很多。我们越来越多认识这种病,我们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它的这种手段也在不断地丰富,有这些准备使得我们对未来更充满信心。
奥密克戎并不可怕,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减少焦虑,做好防护,打好疫苗,用每一个人的力量为那些需要保护的人建立起安全的屏障。这条漫漫的抗疫路我们已经走了整整三年,病毒或许不会被真正消灭,但人类总会找到与之共存的方法和途径。
编导丨谭芸 邹蕖 张静雅 赵奕琳
记者丨长江
摄像丨李季 刘艺 毕英汉
制作丨张小美 张伟 汲阳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