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12月22日5时48分,迎来我国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冬至。在古代,人们把冬至当成新的一年来计算,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冬节”。随着冬至这天到来,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各地气候都将进入“数九天气”,最寒冷的阶段。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测定出了冬至的时间,即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此时太阳黄经达270°,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也是在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会逐渐增长。
随着冬至的到来,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是指从冬至当天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我国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虽然,古代没有现代科学的出现,但古人们通过细心的观察留意到了冬至的特殊性,充满了智慧。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和南方冬至有吃饺子、吃汤圆等习俗。专家提醒,在冬至寒冷阶段,人们要注意防寒保暖、合理饮食起居、保持良好心态、适当做御寒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