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 刘黎霞,视频,许婷婷 广州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刘黎霞 湛江报道
这里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城市湛江,有着广东三分之一的海岸线,华南地区唯一通航40万吨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口,还有着全国三分之一、广东近八成的红树林面积。
广东21个地市中,有着极佳资源禀赋的湛江,是最为外界看好的粤东西北城市之一,被称为“崛起之城 潜力之城”。
2022年,湛江GDP首次超越了珠三角城市中山,位居全省第9位,而这座城市未来将释放的能级更为瞩目:伴随着巴斯夫、廉江核电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宝钢湛江、中科炼化等龙头企业的带动,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三大世界级产业已集群成势。
2月23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跟随“未来已来·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来到广东“南大门”湛江,探寻其高质量发展“密码”。该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和人民网联合主办。
把增长潜力转化为发展实力,湛江做对了什么?湛江又将如何作答?这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湛江在广东高质量发展中的必答题。
(湛江金沙湾滨海休闲区,受访单位供图)
40万吨级航道码头助力高质量发展
大块头有大担当。
今年1月,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炼化”)传来开年第一喜讯:实现工业总产值1004.41亿元,成为湛江市首家年产值超千亿元企业。这也意味着,中科炼化一家企业的年度生产增加值已占到整个湛江年度GDP增量的十分之一。
事实上,中科炼化投产两年,其为地方累计创造利税已超过500多亿元。大块头项目为城市提升能级增添底气,中科炼化所在的湛江东海岛,则被视为湛江未来发展的增长极。
有着超过40米深水岸线的东海岛,是中国大西南金三角经济区的进出口咽喉。2022年9月,总投资100亿欧元的巴斯夫湛江一体化项目的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让东海岛成为世界关注中国的焦点。
这是巴斯夫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海外投资项目,是首批由外资企业独立运营的综合性化工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建成后将成为巴斯夫在亚洲最大、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在近年来外资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不时制造话题的大背景下,该项目投产不仅意味着给投资方和当地带来共赢收益,更具有意味深长的标志性意义。
相比传统重工业省份,广东在石油资源上并不占优势。湛江何以赢得诸多重大化工项目的青睐,成为广东临港重化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湛江港集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龙海东介绍道,东海岛的深水良港是这些大项目企业最为看重的因素。东海岛,不仅是从中国大陆到东南亚、非洲和大洋洲最短途港,还是国内第七、华南地区唯一具备常态化开展40万吨级船舶接卸工作的港口。
“40万吨级大船什么概念?相当于三个足球场那么大,船长361米,船宽65米,型深30.2米,满载夏季吃水23米深,是真正的超级货船。”龙海东介绍道,今年以来,湛江港已经迎来三艘40万吨铁矿船全卸通关。
借助40万吨级深水航道和大型专业化码头优势,湛江港集团在全国首创不同国别多矿种保税混矿等增值服务模式,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2022年湛江港完成巴西淡水河谷公司(VALE)和澳洲力拓进口量、简单加工生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3%、31.7%,VALE混矿量居全国港口第3位。
围绕大项目的建设,湛江过去5-10年做得最多是“大手笔”是加码港口基建投资。
2021年12月,巴斯夫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大件码头正式开工建设,这里将成为巴斯夫(广东)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在建设期间大型装置、构件、模块运输上岸的主要通道。在此之前,中科炼化等千亿级龙头产业也都自建了港口码头与炼化装置或工厂。
如中科炼化的自建港口码头与炼化装置直线距离仅1000米,港口年吞吐能力3400万吨,该企业是国内离中东原油主要产地海上运输距离最近的炼化企业。
“原油加工生产为成品油,并运送至加油站,从生产到使用,6天即可完成。” 中科炼化副总工程师郭胜军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整个链条看,工厂运输原油直接从中东拉到码头,卸下进厂,加工后再运输出口,“前港后厂”优势明显。
随着重点项目的进驻,项目之间沟通交流机制形成,则为未来的“协同生产”,打造广东沿海2万亿石化产业集群提供更多可能。
郭胜军介绍,“片区已开始实现循环经济,如湛江钢铁生产的氮气、氢气、氧气都会拉到我们这边。”
“港口对临港产业的集群效应正在显现,除了促进招商引资,也延伸了本地产业链条。”龙海东介绍,目前,湛江钢铁、中科炼化、晨鸣纸业三家企业产值合计超过1500亿元,占湛江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中石化商业储备库、中油燃料油、米克化能等20余家临港企业也已在港区内投资,总投资超过150亿元。
龙海东认为,虽然湛江港与国内大港在集装箱等指标运量差距还较大,但借助湛江港口能力的提升和临港产业的高速发展,湛江形成“通道-物流-贸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数据显示,2022年湛江市外贸进出口总值624.8亿元,增长14.7%,增速居全省第一,其中依托湛江港集团港口发生业务的进出口值合计约406亿元,就占比65%。
从“绿色工厂”到“红树林经济学”
在东海岛采访中,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厂线是媒体团对湛江重大化工项目最直观的感受。
在中科炼化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目前中国石化最大的全厂一体化管控中心内,安置有近400台控制台,240多台DCS等各种控制系统操作站。作为全厂的“大脑”,这里可随时对全厂30多套生产装置进行自动控制,发布调度指令。
“工厂现场的阀门都在这里调控,生产工艺设备安全参数都能一目了然。”中科炼化副总工程师郭胜军介绍。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同时大幅提升生产管理效率。
郭胜军介绍,作为年产近1500万吨炼化加工原(料)油、80多万吨乙烯的炼化一体化项目,中科炼化员工只有同规模炼化企业的四分之一,为1700人左右。
在宝钢湛江钢铁厂(简称“湛江钢铁”),数字化设备诠释了现代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板坯进入加热炉,在里待4个小时,升温至1200℃,通红的板坯用240公斤的高压水流冲刷,轧机反复轧压后,长度增加一倍,厚度减薄一半,随后再进入第二个轧机……直至钢材快速降温后,钢铁成卷,等待出厂。
这个华南区域规模最大的碳钢板材制造地,产能、效率都非常“硬核”。
“2250mm热轧厂线,平均100秒实现1卷25吨钢卷出厂,这个效率目前是世界第一。”湛江钢铁热轧厂厂长朱蔚林介绍,该厂线2018年就已是国内首条突破600万吨的单条产线,2022年实现688万吨产量,日产2万吨,以4000元每吨计算,日产值实现8000万元。
与传统印象中黑乎乎的钢铁厂不一样,湛江钢铁厂生产线内干净整洁,厂区也绿意盎然。
“绿色生产是湛江钢铁的另一张名片。”朱蔚林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钢铁废水的环保处理,是所有钢铁制造领域的关键环节,但2020年湛江钢铁就已成为国内首家固(危)废100%不出厂的钢铁企业,全厂建设23套水处理系统,实现废水100%处理,98%厂内回用。该厂还建设了全球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工程总投资18.9亿元,预计2023年底建成,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
“打造世界最高效率、最具竞争力的绿色碳钢制造基地”,在湛江钢铁的绿色工厂,这样颇为醒目的标语,也彰显了绿色低碳发展是企业的内生需求。
“绿色”更是湛江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2023新春第一会上,湛江市委书记刘红兵在全省发言中,表示湛江要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重大项目,全力打造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同时还特别提到:要突出港城特色,深耕海洋牧场,唱响海上牧歌,建设“红树林之城”,打造绿美广东新亮点。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海洋绿肺”,湛江红树林面积广阔,占全国33%,全省88%。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在全球红树林每年约1%的速度递减背景下,湛江却实现逆势增长,并开启一项最大的造林工程,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
在“红树林之城”,如何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湛江有较为前沿的探索。
最为直接的就是“卖空气”。2021年6月,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签署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这是湛江乃至全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按新种2813公顷红树林计算,则产出二氧化碳减排量为4万余吨。
据牵头制定核算方法的湛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湛江市虽空气质量常年位居全省前列,但碳排放压力还是不小,控排企业,均有限定的排放量,一旦超量只能停产,不想停产就要去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购买指标,全省碳配额价格是70-80元/吨,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价格是20-30元/吨,“保护红树林、发展红树林碳汇非常重要”。
据说,全中国10只对虾有6只来自湛江,10颗菠萝有6颗也来自湛江。
“我们鼓励群众参与示范区建设,将红树林保护成果转化为经济收入,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如今,更多人想到湛江,不仅有对虾、菠萝、蓝天碧海,还有绿色产业和红树林。”湛江市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
(作者:刘黎霞)
来源:南方财经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