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多年来持续关注“文博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相结合”的话题,呼吁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文内核。
今年两会期间,刘万鸣在发言中指出,博物馆通过优秀艺术作品的展陈,除了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对美的享受外,更多是在向观众传递一种精神上的表达。
全国政协委员刘万鸣:作为艺术创作者,包括我,作为博物馆人,对文物艺术作品的负责展示人,首先有一种情,情必须通过艺术感染力,把精神的内质体现出来,是一种情感的融入,有温度。
如何让我国基层丰富的文史资源汇集到乡镇村史馆的建设中?带着思考,两会前夕,刘万鸣来到河北沧县进行调研。走访中,他了解到,沧县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项,省、市、县级名录项目86项。刘万鸣认为,这些有着深厚民间根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内容都应该成为乡镇村史馆重要的收集展示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刘万鸣:村史馆当中,非遗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单元呈现出来。因为乡镇的村史馆,我们看着它是一个很小的区域,不具有广泛性,但是它有非常突出的自身的特点,我想,这一点是未来乡镇村史馆应该挖掘的。
在与非遗传承人的座谈中,刘万鸣还了解到,因为年轻人学的少,沧州当地知名的木板大鼓民间艺人现在仅剩不到10人,且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一旦这些老人离世,木板大鼓将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全国政协委员刘万鸣:我的提案当中提到直接和非遗传承人对话,研究得更直接、更透彻、更准确。
对于我国博物馆设施分布不均,特别是农村地区博物馆教育缺失等问题也是刘万鸣一直在思考的方向。刘万鸣建议,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结合乡村博物馆建设,尝试建立沉浸式文博教学空间,让博物馆教育能够下沉到乡村中小学。
全国政协委员刘万鸣:我想,从根本抓起,博物馆教育也就是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浸染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历史文化,对孩子们未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让他更早地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史、革命史,包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来源:央视网